2023

10-16

器官移植:从神话到现实

image.png
61天!猪肾移 植人体后再创生存记录……
9月18日,一则关于猪肾移植人体的新闻登上头条热榜:2023年9月14日纽约大学朗格健康中心,再次引领医学界,创造了一个令人振奋人心的历史记录,猪肾在人体内持续工作了61天!这一重大突破证明了基因编辑技术在器官移植领域的无限潜力。

image.png

虽然很多人在伦理上对此持质疑态度,但我们应看到医学家们为器官移植所做的不懈努力,展现了医学创新的潜力和无限可能性,也为那些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image.png

回顾器官移植的前世今生,也是充满坎坷与荆棘……

远古时期,从人面蛇身的女娲到埃及的狮身人面像,从半人马到古希腊嵌合体,移植的思想早已汇入各种古文明之中,成为那最初的渴望。

image.png

如果说对力量的崇拜是人类对于移植的最初渴望,那么真正让移植走进现实的却是医者对于病患的悲悯和救赎。

在16世纪时 ,麻风病,动物袭击,冻伤等会腐蚀人的面部,导致人脸受损严重,五官缺失。 意大利医生加斯帕雷·塔利亚科齐十分同情这些因面目全非而生活受到影响的 人们,因而不顾教会的反对,积极寻求缓解人们痛苦的方法。 他在病人的左胳膊划出一个长方形,抬起手臂进行固定,那一块被切下来的皮肤会被放到鼻子上,并被恰当地缝合起来,这种古怪的固定姿势可以让胳膊的血液循环维持皮肤的生存,几周后,创面位置建立了新的供血,医生就会将皮肤与胳膊的血供切断,进行下一步的形态修复。 这个看似笨拙实则精妙的设计就是人类最早的移植尝试之一。

image.png

但在当时的宗教环境下,塔利亚科齐的做法被看作是对神的旨意的违背,因而他去世后被弃尸荒野,然而,塔利亚科齐的凄凉结局,并没有阻碍后来者的一次又一次的尝试。
1905年,奥地利医生爱德华·泽尔将一名男孩的角膜移植给了一位农场工人,成为了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人体全层角膜移植手术。
1938年,苏联医生沃罗诺伊为一个服毒自杀造成肾衰的女性换上了一枚死亡6小时的六旬男性的肾脏,术后48小时病人死亡。尽管失败了,但却是首例人体同种肾移植。
像这样的尝试,20世纪上半叶的美苏与欧洲均进行了不少,但都因排斥反应而失败。
除排斥反应外,血管连接的成功与否也是所有移植手术的基础。而这样一个打开生门的技法,从诞生至今,仅有一百多年。
1903年,法国医生亚历克西斯·卡雷尔因为看了纺织女工做三点固定的刺绣,受到了启发,发明了血管的“三线缝合法”。运用该方法,可解决出血与血栓问题。这个方法很快引起了外科界的注意,并被临床证明牢固而有效:它不仅能止血,还能防止血管的缩窄,从而避免了栓塞的后遗症。此术一出,进行器官移植最为重要的血管缝合技术解决了。

image.png

如果说卡雷尔的技术是解决了一大挑战,那么首例活体供肾的肾脏移植成功,就是真正的转折。而这就离不开一个名字,“约瑟夫·默里”。
1954年,美国医生默瑞完成了世界上第一台同卵双胞胎之间的肾移植手术。由于免疫系统相同,接受肾脏的弟弟没有出现排异,术后生存长达八年。这是罕见的成功案例,不是所有病人都有一个免疫系统相同的孪生兄弟。为了抑制免疫系统的攻击力,一些抗排异的药物和X射线被用在了移植病人身上,但副作用十分强烈。世界上第一例心脏移植的病人在术后仅仅存活了18天,他并非死于排异,而是死于抗排异药物的副作用。

image.png

此后的一年内,全世界共完成了102例心脏移植手术,但术后八天的死亡率高达60%,平均生存期仅有29天。整个器官移植领域被一片悲观的气氛笼罩,很多医生甚至提议暂停器官移植的临床应用。
直到1969年,瑞士一家药厂的研究人员从一些源自挪威高原的土壤真菌菌株中提炼出了一种化合物——环孢素,它在免疫抑制试验中显示出了一定的免疫抑制作用。 在当时这个结果并没有得到药厂的重视,却引起了远在英国的剑桥大学外科学教授罗伊·卡恩的注意。

image.png

很快,环孢素被引入卡恩的临床试验,经过反复调配比例,它在移植病人身上展现出了超强的抗排异能力和较小的副作用。 卡恩的慧眼识珠使移植的术后存活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仅肾移植的术后存活率就从50%提高到了80%,器官移植终于走出了漫长的黑暗期,无数器官衰竭病人的命运因此改变。 环孢素的发现让抗排异药物的研发打开了新的局面,越来越多的高效抗排异药陆续诞生。

image.png

而随着免疫药物,医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器官进入了移植行列,多器官移植和器官联合移植的研究也渐渐展开。 异面脸移植,异体心脏移植也不再只停留在人们的幻想中,而是真正走入了现实。

image.png

回顾本次纽约大学进行的猪肾移植手术,因为观察时长有限,该病例仍无法回答急性、慢性排斥反应和病毒感染风险等问题。 判断异种器官移植成功的标准之一是生存期,至少要存活半年。 这一次,还是没能成功
但我希望这则新闻可以成为希望的开始,而不是结束。 尽管移植路上仍面临着伦理问题,器官不足,技术限制等重重挑战。 但我相信,这份千百年前就开始编织的渴望,一定会有光明的未来。

image.png


Copyright © 2025 qm球盟会·(中国)-官方网站入口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2025153957号-1   苏公网安备32120502010345号
回顶
电话
0523-82216000
微信

关注我们